独活 | 威灵仙 | 川乌 | 蕲蛇 | 乌梢蛇 | 木瓜 | 蚕沙 | 伸筋草 | 寻骨风 | 松节 |
海风藤 | 青风藤 | 丁公藤 | 昆明山海棠 | 雪上一枝蒿 | 路路通 |
秦艽 | 防己 | 桑枝 | 豨莶草 | 臭梧桐 | 海桐皮 | 络石藤 | 雷公藤 | 老鹳草 | 穿山龙 |
丝瓜络 |
五加皮 | 桑寄生 | 狗脊 | 千年健 | 雪莲花 | 鹿衔草 | 石楠叶 |
甘草6克(炙)附子12克 白术6克 桂枝12克
《伤寒论》方之甘草附子汤
治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[1]。
上四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。温服200毫升,一日三次。初服得微汗则解。
《伤寒论》
甘草(炙)2两, 附子(炮,去皮脐)1两。
上为散。
每服5钱,水2盏,煎至1盏,去滓温服。
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五片,煎至一钟,不拘时服。
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三片,煎至一钟,不拘时服。
桂枝4两(去皮),附子3枚(炮,去皮),
生姜3两(切), 大枣12枚(擘), 甘草2两(炙)。
伤寒8-9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。恶寒发热,四肢掣痛,难以屈伸,厥,或心下悸,或脐下悸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,去滓温服,日3次。
伤寒变痹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》:张幼文,32岁,贵胄之子,素因多湿,偶感风寒,发热恶寒,一身手足尽痛,不能自转侧,脉浮大而紧。
风为阳邪,故脉浮大主病进,紧主寒凝,脉症合参,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,
桂枝附子汤主之:
桂枝4钱,附子1钱半,甘草2钱,
大枣6枚,生姜3钱。
1日2服,3日举动如常;继服平调之剂全愈。
①《注解伤寒论》:
不呕不渴,里无邪也;脉得浮虚而涩,身有疼烦,知风湿但在经也。
与桂枝附子汤,以散表中风湿。风在表者,散以桂枝、甘草之辛甘;
湿在经者,逐以附子之辛热;姜、枣辛甘,行营卫、通津液,以和表也。
②《伤寒论类方》:
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,但彼桂枝用3两,附子用1枚,以治下后脉促、胸满之症;此桂枝加1两,附子加2枚,以治风湿身疼、脉浮涩之症。1方而治病迥殊,方名亦异,分两之不可忽如此,义亦精矣。
③《伤寒论方解》:
加桂、附,是因冲逆、恶寒、身体烦疼、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。
桂枝、甘草与大枣同用,可以平冲逆,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;桂枝、甘草与生姜同用,辛甘发散,能解表而散水气,以防水渍入胃。
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,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。
知母1.5克
不思饮食,加五味子;
烦恼,面上麻如虫行,乃胃中元气极虚,加:
肉桂1两, 附子1两, 当归1两, 人参1两,
上锉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钱匕,水1盏,加生姜3片、大枣2枚(擘破),同煎7分,去滓温服,空腹、食前各1次。
桂附汤
黄柏(为引用)5分, 知母5分, 肉桂1钱, 附子3钱。
白带腥臭,多悲不乐。阳气虚极,大寒之证,带久不止,下流白滑如涕。
上(口父)咀,都作1服。水2盏,煎至1盏,去滓,食远热服。
如不思饮食,加五味子20个;
如烦恼,面上如虫行,乃胃中元气极虚,
加黄耆1钱5分,人参7分,炙甘草、升麻各5分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钱,水3盏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咽喉痛,加桔梗半两。
桂附汤
肉桂半两, 附子半两,当归半两, 槟榔半两,
赤茯苓3分,防风3分, 柏子仁3分, 细辛3分,
肝着,肝气虚寒,邪着胸中,实塞不快,气血留滞,胸上欲蹈之者。疹筋,肝虚生寒,脉数筋急,腹胁妨闷,筋见于外。两胁下满,不得太息, 四肢厥逆,心腹痛。
每服3钱匕,水1盏,加生姜3片、大枣2枚,同煎至7分,去滓,空心食前温服。
除柏子仁,锉如麻豆大,拌匀。
忌生冷、油腻。
评论